中新网锡林郭勒12月5日电 题:乌兰牧骑的66年:扎根基层,不落下一个蒙古包
冬日的锡林郭勒草原已被茫茫大雪覆盖。天刚蒙蒙亮,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就做好下乡准备了。大家穿好演出服,拿好器具,有说有笑地上车。车上,他们有的讨论接下来演出细节,有的已经在亮嗓子开练了。
成立于1957年的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是内蒙古的第一支乌兰牧骑。现任队长扎那告诉记者,仅今年,队员们深入农牧区等基层演出已超百场,“我们的宗旨就是,不落下一个蒙古包。”
乌兰牧骑,蒙语意为“红色的嫩芽”,是活跃在内蒙古广大农村牧区的红色文化工作队。公开材料显示,内蒙古118.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如今活跃着75支乌兰牧骑,每年演出超7000场。自首支乌兰牧骑成立以来的60多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聚焦现实题材,累计创作演出1.3万多个节目,累计行程130多万公里,为各族群众演出36万多场次,观众总数达2.6亿人次。
“建队之初只有6个人。为了实现舞台业务上的一专多能,不管春夏秋冬,前辈们都坚持苦练,在马棚里练,在羊圈旁练,在草地上练,在沙滩上练。”赤峰市翁牛特旗乌兰牧骑也成立于1957年,吴恩是如今的队长。他告诉记者,每年下乡演出也有上百场。“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看到和听到的新气象、新故事,用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展现出来,为农牧民送去更多欢乐和实实在在的帮助。”
“并不是每次演出都顺利。有一次天公不作美,演出就是在大雨中进行的。大家都又湿又冷,但村民们跟我们一样,热情高涨,每个人眼睛都是亮亮的。”丛晓雅2015年加入翁牛特旗乌兰牧骑,是一名舞蹈演员。2019年的一场演出,让她记忆犹新:“刚开始是小雨,音响设备都盖着塑料布。后来雨太大,怕设备淋雨损坏,临时更换了节目。”
(资料图)图为翁牛特旗乌兰牧骑正在下乡演出。于秉正摄
“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演绎的作品会从基层农牧民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进行细致观察、切身体验。”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那仁德力格尔入队已20年。他解释说,农牧民生活是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艺术来源于生活。”
“乌兰牧骑老来给我们演出,跟我们交流。我们都是老朋友了。”吉亚图是巴润宝拉格嘎查牧民,他很喜欢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笛子演奏《喜悦》,觉得的确吹出了牧民喜悦的心境。“我自己也喜欢音乐,队员们每次下来还会教我声乐、谱子、音乐技巧和知识。当然希望他们还能多多地下来。”
乌兰牧骑不仅演出农牧民喜闻乐见的节目,同时也是农牧民的宣传工作队、文艺辅导队、生活服务队。这些年来,不少乌兰牧骑纷纷以“乌兰牧骑+”为方式,组建“草原综合服务轻骑队”,将下乡演出与“固本强基”工程,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结合,开展基层综合服务活动。
(资料图)图为东乌珠穆沁旗乌兰牧骑赴中蒙边境嘎达布其镇开展基层服务活动。东乌珠穆沁旗乌兰牧骑供图
“对我们乌兰牧骑队员来说,一专多能从来就不仅仅局限于文艺演出,而是指为丰富农牧民精神生活的多种本领。”扎那如是说。
现如今,乌兰牧骑的演出也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有了更新颖、更便捷的呈现方式。
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位于中蒙边境,希吉日不仅是当地乌兰牧骑的舞蹈编导、舞蹈演员和主持人,还是网络乌兰牧骑的运维工作人员。“和网络接轨,我们的声音才能传得更远。网上乌兰牧骑是目前宣传乌兰牧骑工作的最直接,反馈最快,受众率最广的一个渠道,直播则是涨粉最快的方式。”
她告诉记者,自2020年3月试水网络推广以后,他们在不同平台开设视频账号,发布有关演出信息、作品、演出现场、日常政策宣传等内容的短视频。“我们光抖音政务号已发布452条视频作品。数据最好的一条是队员演唱长调的。目前点击率56.3万,评论超2300条。”(完)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融合是顺应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互促关系和当下经济发展要求出现的重要机遇,如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成为实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12月3日,中国·泰安文旅融合发展指数报告(2023)正式发布。
泰安因泰山而得名,寓意“国泰民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位于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黄金旅游线中心,京沪高铁纵贯南北,京沪、青兰高速公路纵横交错。泰安文化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70家A级旅游景区星罗棋布,3处世界文化遗产熠熠生辉,其中,五岳之首的泰山是首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缩影、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2023年度指数报告以量化指数的方式全面评估了泰安文旅产业发展情况,重点聚焦泰安市文旅融合的“基础 -过程 -结果”,旨在以数字化诊断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推动泰安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国其他城市文旅发展提供参考样本。
该指数报告从文旅融合原生力、文旅融合驱动力、文旅融合产出力三个维度构建城市级文旅融合产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数。打造泰安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晴雨表”。指数以2018年为基期,基准值为100点,评价年度为2018-2022年。
2023年度指数报告显示,2022年泰安文旅融合发展指数达 128.62点,同比增长 6.31%,展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和综合实力。其中,驱动力是拉动总指数持续攀升的“主引擎”,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9.74%;产出力效益渐显,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6.02%;原生力稳中有升,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2.27%。
泰安市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表示,文化旅游是泰安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潜力所在。今年以来,泰安全面推进“泰山+”文旅资源串珠成链,深入实施“文旅+”业态创新融合,高标准推进泰山文化“两创”,强化市场主体招引培育,着力提振文旅消费,全面促进文化旅游转型升级。前三季度,泰安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实现增加值229.3亿元,占GDP比重9.0%,较去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名义增速11.2%。
此外,泰安历史文脉底蕴深厚,如颇具代表性的泰山皮影是世界非遗项目。民间有“登泰山不看泰山皮影戏不成游也,不看影戏不知礼义”的谚语。在本次分论坛上,泰山皮影非遗项目传承人闫冬梅和王子豪展示表演的皮影《蛙鹤龟》剧目情景简单朴素,意境优美,曾荣获国家首届皮影木偶艺术金奖。
据了解,截至2022年,泰安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2项、省级59项、市级487项,内容丰富、种类众多,涉及泥塑、剪纸、皮影等手造产品。另外,非遗大集、非遗遗产月、“非遗+教育研学”等活动为泰安拓宽展现文化魅力的渠道,“非遗+”或可为泰安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开发动力。(王媛媛 陈碧琪 王虎云)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