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拉萨12月5日电 (刘步阳 拉巴卓玛)5日凌晨,G4218雅叶高速公路拉萨至日喀则机场段新建工程(以下简称拉日高速公路)普巴隧道左洞贯通,标志着拉日高速公路工程主体全线贯通,为该工程明年6月底建成通车奠定坚实基础。
图为12月5日,普巴隧道左洞贯通。标志着拉日高速公路工程主体全线贯通,为该工程明年6月底建成通车奠定坚实基础。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供图
拉日高速公路工程全线共有隧道22座、桥梁122座,桥隧比51%,当前正在建设的二期工程桥隧比高达72%。该公路工程线位地处雅鲁藏布江峡谷区域,沿线坡陡谷深、地质复杂,雨季易发生坍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工程建设具有“海拔高、技术难度高、地质灾害频率高、环保要求高、建设标准高”等“五高”特点。
拉日高速公路共有9座连续刚构桥梁,包括五曲雅鲁藏布江大桥、萨嘎雅鲁藏布江大桥、普巴雅鲁藏布江特大桥、扎曲大桥、卡如雅鲁藏布江大桥、塔热村雅鲁藏布江特大桥等,这些桥梁跨越深山峡谷。其中,卡如雅鲁藏布江大桥最大墩高达72米,塔热村雅鲁藏布江特大桥和普巴雅鲁藏布江特大桥的最大跨径达到170米。建设者们克服了高寒缺氧环境和在悬崖峭壁上修建桥梁的重重困难,精心组织、细化方案、优化工艺,全过程全环节全人员加强质量管理,确保了全线桥梁建设有序推进。
在拉日高速公路二期工程攻坚段建设中,开建的第一座隧道仁布隧道便面临了巨大施工困难,建设单位攻克了在卵石加粉砂层注浆难、不易加固的难题,采用双层超前大管棚、加强衬砌结构类型,基底采用高压旋喷桩加固的综合处理方案,实现安全进洞。全线最长的隧道帕当山隧道,左线全长4587米、右线全长4568米,建设中曾面临长度约200米、最小埋深50米的断层破碎带,建设者采用地质雷达、电磁瞬变及超前探孔相互印证的方式掌握掌子面前方地质围岩情况,合理安排爆破、加强支护变形监控等,确保施工稳步推进。曲大隧道、普当隧道等在施工中克服了掌子面突水、涌泥、地表塌陷等地质灾害,通过加强监测、增强排水、及时排险,实现顺利贯通。全线最后贯通的普巴隧道左洞长3795米、右洞长3715米,最大埋深448米,为特长隧道,该隧道建设者攻克了穿越破碎带和涌泥、突水等带来的施工难题,实现了双线贯通。
图为贯通现场。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供图
拉日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指挥长次朗介绍,工程开工以来,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区重点公路建设项目管理中心全力推进施工标准化、规范化,工程指挥部以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环保为前提稳步推进工程进度,严格要求各参建单位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从原材料进场即开始狠抓质量管控,实施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过程闭环施工管理。各建设单位克服多重困难艰苦施工,抢抓工期,日夜奋战,建设完成了全线所有桥隧工程,有力保障了拉日高速公路在明年6月底如期建成通车。
拉日高速公路总里程166.98公里,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为100公里/每小时。这条高速公路是西藏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的一部分,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中面向尼泊尔等周边国家的交通纽带,是西藏“十三五”公路交通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优化区域路网结构,提高道路运输能力和行车安全性,完善国家综合运输通道,为实现“一圈两翼”城镇建设、完善以拉萨为核心的3小时经济圈作出积极贡献。(完)
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近期中美元首会晤为维护两国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稳定、健康、互利共赢的中美关系有助于两国发展和世界繁荣。美国应摒弃冷战思维,尊重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成就,在气候变化、绿色能源等方面促进两国合作,利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等契机,进一步落实两国气候合作共识,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自1978年以来,经济迅速崛起,成为我一生中经历的最重要变革。我亲身见证了这个国家从人均GDP全球第180位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辉煌历程。当我1984年第一次访问中国时,它还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既没有摩天大楼和私家车,也没有高速铁路和前沿科技,当时大多数中国人的吃穿都非常简单。而今天的中国,处处透露着现代化气息,它志在打造生态文明,追求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中国的崛起预示着一个新的、多极化的时代来临,它将打破陈旧的范式,为全球合作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整个世界,包括西方在内,都应该为中国的崛起而欢欣鼓舞。
我们不应以“零和”博弈的视角审视这种变化,而应认识到中国的崛起不仅使其自身受益,也造福了全人类,这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的发展促进了全球经济增长,帮助全球上亿人口摆脱了贫困,为东亚这个曾经充满冲突的地区重获和平繁荣、远离战火硝烟做出了贡献。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降低了全球物价,惠及了全球消费者——也包括美国消费者。
然而,拥抱新的全球秩序并非一帆风顺。对于习惯了一个世纪绝对主导地位的美国来说,接受一个新的、平等的力量还需要更长的时间适应。同样,中国也必须接受自己作为世界领导者之一的角色,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合作,加上印度、欧盟、土耳其、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巴西等主要参与者,对解决全球性挑战至关重要。而持久合作的基础在于两个基本原则:尊重和对话。
期望东西方完全认可对方的治理体系是不切实际的。中国的体系根植于数千年来重视社会和谐的中国经验,美国则受到移民社会中个人自由的影响。幸运的是,这些差异并不应妨碍合作。在气候行动、环境保护、繁荣与和平等方面建立伙伴关系仍是可行的,同时也不会损害东西方国家的主权或价值观。
为了促进这种合作,美国应当对中国表现出更多的尊重和求知欲。中国的人口数量是美国的四倍,历史是美国的十几倍。中国文明的深厚底蕴和基础设施完善的现代城市都值得肯定。了解中国历史,比如唐宋时期的发展成就,可以消除美国的傲慢情绪并培养好奇心。毕竟几乎在整个人类文明历史中,中国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地方之一。
而另一方面,中国也应该重视美国的历史贡献。美国开创了现代共和国体制,影响了西方政治思想,并推动了工业和科技革命。
相互尊重对方的底线,比如一个中国原则,也是必要的。
相互理解是克服分歧的关键。加强不同层级及场合的互访和对话正当其时,上至国家领导人、外交部长和财政官员,下至企业、高校代表,都要加入到对话中来。今年两国间的访问日渐频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6月访华,随后中国外交部长王毅10月访美,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尤其重要的是,不久前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亚太经合组织 (APEC) 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了会晤。这或许是今年最好的消息。会谈持续了大约4个小时,议题涵盖了中东危机、恢复直接军事交流、美国芬太尼危机以及人工智能风险等多个方面。
在旧金山,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发表了一次精彩的演讲,其中多次强调了“尊重”二字。各国领导人都应当走相互尊重的道路,不论在言辞上还是行动上。
在当今的地缘政治世界中,没有什么比中美关系更重要的了。中美之间的合作将有助于解决严重的全球问题,包括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疫情后的全球经济复苏、帮助脱贫、控制和发展人工智能、维护世界和平等。同时,中美合作也有利于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的化解。
认识到人类共享一个地球,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美将共同在环境倡议上发挥全球领导作用。就在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前数小时,两国共同发表了《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该声明重申了两国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承诺,表示支持2015年巴黎气候目标,支持主席国阿联酋成功举办COP28。值得注意的是,两国都承诺,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将是“全经济范围”,不仅限于二氧化碳,而是包括所有温室气体。
在绿色技术领域,中国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市场(太阳能、风能、水电、动力电池等)中占据60%至80%的份额,这可能会因商业竞争而引发更多紧张局势,但这种竞争也可以推动全球绿色实践加速铺开。当美国和欧洲汽车制造商看到比亚迪或宁德时代等全球领先技术时,他们就将自觉发展以提升竞争力。竞争必须以一种平衡的方式进行,强调合作和对话,当发生争端时应在世贸组织等机构框架内加以解决。
中国在高铁、太阳能等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为全球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分享技术提供了巨大机遇,绿色已经成为“一带一路”的底色。与其同中国竞争,美国更应该积极寻求与“一带一路”的互补,利用自己在高科技、人工智能、疫苗及一流大学等领域的优势,帮助发展中国家。
世界各国休戚与共,同舟共济方能共创繁荣。合作带来繁荣,孤立导致衰落。
(中国日报网)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