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5日电 “绿色金融与气候应对:中国银行业的角色与机遇”边会5日在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举行。中国银行风险总监刘坚东表示,中国银行愿与各方积极携手,以金融力量助力实现绿色转型,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本次边会由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新闻网主办,中国银行迪拜分行协办。
刘坚东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低碳转型的促进者,在助力实现绿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中国银行近年来在发展绿色金融过程中的实践探索,他分享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加强多边合作,坚持战略引领,筑牢绿色金融根基。推动全球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是时代赋予金融业的共同责任与使命。近年来,中国银行对外强化国际交流,已签署或参加PRB、TCFD等10余个绿色和ESG相关倡议及机制,积极融入全球绿色治理;对内坚持绿色战略引领,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治理架构和政策体系,制定覆盖信用审批、绩效考核、风险缓释等13方面20余项配套措施,从战略层面为金融支持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支持产品与服务创新,提高绿色金融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为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领域,银行业需持续创新多元化、专业化、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增强绿色金融适配性。近年来,中国银行积极打造“中银绿色+”品牌,推出5大类数十项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覆盖贷款、贸易金融、债券、消费、存款、综合化服务等领域,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截至今年三季度,中国银行绿色贷款余额突破2.8万亿元人民币,位列彭博“全球绿色贷款”和“全球可持续挂钩贷款”排行榜中资银行第一,绿色债券保持市场领先。
三是坚持底线思维,提高客户ESG风险防范与治理能力。气候变化背景下,金融机构应不断提升客户ESG风险管理水平,筑牢非传统金融风险防控屏障。以中行为例,已构建由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组成的“三道防线”。明确客户ESG风险管理职责,开展客户ESG风险评估,加强授信和投资全流程管理,已在90余个行业授信政策中加入客户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约束性要求。
四是激发内生动力,培育绿色金融人才队伍。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持长期竞争力的动力。中国银行积极搭建“十四五”绿色金融人才培养体系,预计到2025年将拥有绿色金融人才约1万人;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主题培训,已形成涵盖战略政策、金融产品与信息披露等8大主题的课程体系。同时,重视开展研究交流合作,《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就是中国银行和阿联酋大学合作实现的一项研究成果。
刘坚东表示,绿色发展是全球可持续发展大趋势。作为一家负责任的国际化大行,中国银行愿与各方积极携手,以金融力量助力实现绿色转型,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完) 【编辑:曹子健】
中新网呼和浩特12月5日电 题:对话内蒙古科技特别贡献奖获得者:近40年守护“生命之树”
“至今,我已经从事呼吸临床一线工作近40年,做一名呼吸科医生是我的初心,一直没变。”接受记者采访时,手捧奖杯的孙德俊语气平缓,言辞干练。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孙德俊被授予2022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
图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孙德俊被授予2022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供图
孙德俊是土生土长的内蒙古人,1960年出生,1994年研究生毕业,之后便将满腔的激情奉献给他热爱的事业。“从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我回到家乡,就职于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孙德俊说,之后陆续几次赴美国深造后,他依然选择回到家乡,继续投入内蒙古呼吸学科建设中。
出过国,见过大世面,为什么还选择回到当时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内蒙古?
孙德俊说,内蒙古气候寒冷,空气干燥,慢阻肺、支气管哮喘等重大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国家平均水平。加之内蒙古地域辽阔,地域狭长,东、西端直线距离2400余公里,全区呼吸疾病诊疗能力整体水平偏低,且各地区同质化水平较差。“尤其是偏远地区和广大基层,呼吸疾病医疗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资料图。图为孙德俊为“草原母亲”都贵玛做健康检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供图
就这样,孙德俊扎根在呼吸医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一线,尽自己所学所能,致力于科技创新和发展呼吸病学科,培养优秀人才队伍,搭建临床诊疗技术与基础研究平台。
2001年,孙德俊在所在医院呼吸内科设立了内蒙古首个呼吸重症监护病房,2004年在国内率先将呼吸内科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呼吸专科医疗联合体”和“内蒙古自治区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成员单位辐射20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
2011年,孙德俊调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职后,加快了该院及内蒙古的PCCM建设步伐。
孙德俊还记得,为了推进内蒙古呼吸与危重医学科(PCCM)规范化建设,他带着专家组走访了各盟市医疗机构,“上午调研列问题,下午开会研究解决问题……”
截至2022年9月,内蒙古共1237家医疗机构参加正式认定,其中二、三级医院77家,基层医疗机构1160家,参与PCCM规范化建设及认证规模居全国第一。
与此同时,全国首批、内蒙古唯一的PCCM专培基地获批,内蒙古医疗卫生行业首家院士工作站建立,构建起全国首个以蒙古族为主的呼吸疾病生物样本库……内蒙古首家国家部委级重点实验室的种子,在10年间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资料图。图为孙德俊出席PCCM规范化建设基层培训讲座。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供图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作为内蒙古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孙德俊提出“一盘棋”思路,并率先采用超长时间俯卧位通气治疗,构建病情预测模型。
孙德俊回忆,2020年4月初,一名患者因基础病多病情危重,经多次抢救,病情反复不见好转。“我顶住压力,坚持延长俯卧位通气时间。”
根据多年来呼吸危重症救治经验,孙德俊坚持给患者实施超长时间俯卧位通气治疗,每天不低于22小时。“效果很好,连续治疗15天,病情转好,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我们也从中获得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和信心。”
如今,已过花甲的孙德俊行走在医院的走廊里仍然脚下生风。在他看来,过去或是未来,作为一名呼吸科医生,无论是铺路人还是领路者,救治患者、建设学科、培养人才、指导教学与科研,终将是为了在未知领域不断探索,延长患者生命的长度和宽度,创造生命的奇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