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升级”的启示(评论员观察)
在有限的空间和资源中创造更多附加值,以优越的制度环境和文化土壤为发展插上羽翼,凭精细的治理能力提高居民归属感和幸福感,成为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住房城乡建设部不久前发布的《2022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显示,广东东莞的城区总人口突破1000万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继广州、深圳后第三座达到超大城市规模的城市。既不是省会城市,也不是经济特区,东莞缘何能跻身超大城市行列?从长周期解剖一座城市的发展脉络,能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找到共性规律。
城市的“扩容”,往往是产业集聚而后吸引人口涌入的结果。东莞的发展历程,一定程度上浓缩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纬。1978年,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在东莞落地。自此,东莞充分利用区位、土地、人力、政策等比较优势,改革开放春风劲吹,制鞋、纺织、服装、玩具等产业迅速崛起,新产生的就业机会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传统农业县逐渐蜕变为“世界工厂”,甚至有了“东莞一塞车、全球就缺货”的说法。可以说,产业兴盛是城市发展的基石,是吸引人口聚集的“磁石”。
城市的“升级”,必须以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支撑。在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中,东莞也遭遇了“成长的烦恼”,面临低端产业转型、生态环境保护、“大城市病”治理等一系列难题。弃老路,走新路,就得换思路。城市建设发展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更不能捡到篮里都是菜,优化产业布局是突破口。东莞以创新激发城市发展新动能,顶住了外部冲击、走出了发展新路,推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达到千亿级规模。打造“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引导民营企业“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吸引了更多海内外人才向这片热土涌来。产业高端化、产值高附加,带来城市人口年轻化、人才高端化,推动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表明,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一座城市才能增强韧性,永葆发展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评判标准。”人口持续增加,折射出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放宽户籍限制,扩大惠民政策覆盖面,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近些年东莞持续推进的民生工程,也是深受市民欢迎的民心工程。无论职业、年龄,来到这座城市拼搏奋斗的人,都能享受教育、医疗、养老等城市公共资源。“我来东莞十七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一名外来务工者在东莞图书馆留言,感慨知识惠东莞、知识惠农民工,这令人真切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城市不仅是聚集人的空间,更是服务人的平台。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为人们追求梦想免除后顾之忧,才能持续提升城市的吸引力。
东莞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产、城、人之间的深刻关联。在城镇化的“上半场”,有产业、有就业,就能比较容易地吸引大批人口涌入。如今,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拼的是更多生产资源要素的集聚、更多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备、更多创新创业人才的扎根。在有限的空间和资源中创造更多附加值,以优越的制度环境和文化土壤为发展插上羽翼,凭精细的治理能力提高居民归属感和幸福感,成为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只有立足资源禀赋、提升治理水平、涵养良好环境,才能更好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在东莞,曾经有一个“辣椒指数”,指的是卖菜的阿姨能根据辣椒卖得好不好,更早感知经济冷暖。如今,正发挥同样功能的“咖啡奶茶指数”,反映出年轻创业者、科研工作者等为城市注入的新动能。城市的日新月异,离不开人的蓬勃向上。以“尽精微”提升治理效能,以“变则通”激活创新动能,定能不断实现个人奋斗与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人民日报 盛玉雷) 【编辑:房家梁】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内需最大的潜力所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2022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5.22%,1.4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城市群集聚人口和经济作用持续显现。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城镇化质量总体不高,城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动力和问题挑战并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建设和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为重要抓手,进一步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人口城镇化蕴藏着巨大的消费增长潜力,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仅能够释放巨大消费潜力,而且可以为经济稳定增长带来新的动力。一方面,要坚持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体系,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另一方面,要深入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易地搬迁,推进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要补齐城市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新基建等公用基础设施短板弱项,有效释放投资和消费潜力,进一步夯实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建设城市群、都市圈可以有效提升区域内各类人才、知识和技术等创新要素的集聚效率,缩小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内城乡要素合理畅通流动,更好畅通国内经济循环。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深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深度融合,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要以同城化为方向,推进都市圈在生产力布局、公共服务供给、管理制度机制等方面实现协同、融合,更好释放都市圈潜能。
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近年来,我国在城镇化发展中出现了部分超大特大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中心城区人口过度集聚等问题。对此,需推动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实现城市发展能级、安全宜居和竞争力的全面提升,更好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要强化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完善提升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着力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弱项,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持续提升城市风险隐患排查、预测预报预警、应急指挥救援等能力。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顺应县城人口变动趋势和发展分化态势,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功能定位,挖掘县城优势资源,做大做强特色富民产业,拓宽县城就业空间。要建立联结城乡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有利于增强城市的整体性、系统性、宜居性、包容性和生长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城市从粗放型外延式发展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转变。要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具体而言,要建设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因地制宜布置分布式能源、污水处理等设施,提高应急响应和快速恢复能力;构建连续完整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统筹城市水系统、绿地系统和基础设施系统建设;推动城市管理理念、模式和手段创新,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荣西武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研究员) 【编辑:房家梁】